ASI标准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

ASI标准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

在铝产业链从开采到加工的全流程中,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衡量行业可持续性的核心标尺。铝业管理倡议(Aluminium Stewardship Initiative,英文简称 ASI)通过明确的绩效标准,为企业搭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操框架,推动环保要求从理念落地为可执行的具体行动。这些实践贯穿产业链关键环节,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协同推进。


开采环节的全周期生态守护

铝土矿开采是铝产业链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最直接的环节,ASI 标准为此建立了从评估到恢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。企业需先对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和物种分布进行全面排查,精准识别潜在生态风险,尤其要重点标注保护区与世界遗产地等敏感区域。按照标准要求,新项目不得在世界遗产地开展勘探或建设,现有运营也需确保不损害遗产地的核心价值。

在开采过程中,外来物种防控成为基础要求,企业需建立严格的检疫与监测机制,避免引入可能破坏本地生态的物种。而针对矿山恢复,标准更是制定了详尽规范:企业必须编制恢复与关闭计划,由专业人员设计并纳入受影响人群的意见,同时提供专项资源保障执行。开采结束后,需尽快开展植被重建与栖息地修复,且每五年对恢复成效进行复审,确保生态系统逐步回归自然状态。


科技赋能的精准保护实践

科技应用让 ASI 标准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。在物种监测方面,企业广泛采用红外相机等设备构建全天候监测网络,实时捕捉濒危物种的活动轨迹与种群动态,为保护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撑。在植物保护领域,现代化实验室成为重要支撑,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培育濒危植物,再将其移栽回原生生态系统,助力植被群落恢复。

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护同样离不开技术助力。针对湿地、水源等关键生态资源,企业会设立专门监测点,持续追踪水质与生态功能变化,确保运营活动不影响周边社区的生态福祉。部分企业还通过生态工程创新实现保护突破,例如将受开采影响的湿地整体迁移至同海拔区域,既保障了采矿需求,又为鸟类等生物保留了栖息地,这种实践恰是对 ASI 标准 “无净损失” 目标的生动诠释。


多元协同的保护生态构建

ASI 标准强调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,推动企业与社区、专业力量形成保护合力。在计划制定阶段,企业需主动征询受影响人群意见,尤其在涉及原住民利益的区域,需保障其自主参与决策的权利。执行过程中,企业会通过科普培训等方式凝聚保护共识,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物种监测与植被养护,形成 “企业主导、全民参与” 的格局。

透明化披露则为保护成效提供了监督保障。按照标准要求,企业需公开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、矿山恢复进展等信息,且以年度报告形式披露数据化成效。这种公开机制不仅满足了监管要求,也让下游客户与公众能清晰感知保护行动,推动整个产业链形成重视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,使 ASI 标准的保护理念真正渗透到行业肌理。

联系电话:13810406181(微信同号)18918121525(微信同号)

上海总公司: 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4855弄115号4层  

郑州分公司: 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西路32-128号锦艺国际中心A座15层  

©2025 www.cticsr.com Copyright 上海合亦正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:13810406181

沪ICP备2021006436号

微信关注

扫一扫

电话咨询

   18918121525

   13810406181

 cticsr@cticsr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