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应链排放占比超40%的应对策略

供应链排放占比超40%的应对策略

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碳盘查中发现,其供应链排放占比高达47%,其中电池原材料开采环节的碳排放是整车制造的3.2倍。这一现象并非个例,全球超过60%的碳排放都与供应链活动相关。面对这一挑战,企业需从数据穿透、目标拆解、协同机制、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

一、全链条数据穿透:破解“雾里看花”困境

数据采集需突破传统孤岛模式。某电商平台通过绿色API体系,整合ERP、WMS、TMS等系统数据,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配送的全流程追踪。在钢铁行业,某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将铁矿石开采、冶炼、运输等环节数据上链,使每吨钢材的碳足迹可追溯至具体矿山与运输批次。政策层面,企业应主动对接《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》要求,优先在高排放环节建立核算规则,如汽车行业需将钢材、铝材生产碳排放纳入强制披露范围。

数据治理需建立动态校准机制。参考某化工企业的实践,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运输车辆油耗、仓储温湿度等数据,并结合本地化排放因子库(如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》)进行动态修正。对于跨境供应链,可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供应链模型,模拟不同运输路线的碳排放差异,将核算误差率控制在3%以内。


二、精准目标拆解:锚定“有的放矢”路径

科学碳目标(SBTI)的制定需结合生命周期评估(LCA)。某热管理系统供应商通过LCA模型发现,其产品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占比达62%,据此调整研发方向,将冷媒充注量降低18%,同时优化散热设计提升能效。目标分解应采用“双轨制”:短期聚焦运输优化,如某物流企业通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(MILP)算法优化库存分布,使车辆空驶率下降22%;长期布局材料革新,如某汽车厂商与供应商合作开发可回收铝镁合金,将车身重量降低15%的同时减少生产环节碳排放。

国际规则适配是关键。面对欧盟CBAM机制,企业需提前建立碳关税模拟模型。某家电企业通过该模型测算发现,若不改进供应链,出口欧盟的产品碳成本将增加12%,遂启动供应商绿电替代计划,使间接排放下降25%.在目标执行中,建议引入PDCA循环机制,每季度开展数据复核,每年进行全面体系评审,动态调整减排策略。


三、构建协同机制:打破“各自为战”格局

供应商管理需建立分级评估体系。某电子企业将供应商分为战略级、核心级、普通级,对战略级供应商提供绿电采购补贴,要求核心级供应商三年内完成ISO14064认证,普通级供应商则需定期提交碳排放报告。在协同平台建设上,某轨道交通企业开发供应商交互平台,实现400余家供应商的备货计划、交货进度实时共享,使物料齐套率从60%提升至93%.

跨企业协作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。某新能源企业与电池供应商签订“碳效对赌协议”:若供应商在两年内将正极材料碳排放降低20%,可获得采购价格上浮5%的奖励;反之则需承担碳关税损失的30%.这种模式在化工行业得到验证,某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共建碳捕集项目,不仅降低了自身范围3排放,还通过出售捕集碳获得额外收益。


四、技术驱动减排:激活“四两拨千斤”效能

AI技术正在重塑供应链逻辑。某智能空调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,结合LSTM神经网络预测能耗峰值,单月节电超8万千瓦时。在运输领域,某物流企业运用路径优化接口,10秒内即可完成突发情况下的配送路线调整,确保碳排放与时效的平衡。区块链技术则为碳资产交易提供信任基础,某电池企业通过“建筑能碳链”平台实现绿证购买、核销的自动化记录,避免了重复使用风险。

跨领域融合催生新应用场景。某能源企业将风能预测数据与AI模型结合,开发出“发电收益-碳资产”联动系统,使绿色信贷获批率提升40%.在循环经济领域,某汽车厂商与电池回收企业合作,通过动态材料流分析(MFA)模型优化退役电池处理路径,优先用于固定储能系统,剩余部分再进入回收环节,累计减排量比单纯回收提升15%.

联系电话:13810406181(微信同号)18918121525(微信同号)

上海总公司: 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4855弄115号4层  

郑州分公司: 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西路32-128号锦艺国际中心A座15层  

©2025 www.cticsr.com Copyright 上海合亦正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:13810406181

沪ICP备2021006436号

微信关注

扫一扫

电话咨询

   18918121525

   13810406181

 cticsr@cticsr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