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的CDP碳问卷填报中,评分规则有了一些调整,不少企业因忽视了这些暗改之处,在不经意间丢分。了解这些易被忽略的扣分项,对企业在CDP评估中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。
碳排放范围界定模糊
在核算碳排放时,范围1(直接排放)、范围2(外购能源间接排放)与范围3(价值链相关排放)的界定标准需格外清晰。比如将本属于范围3的排放错误归类到其他范围,就会使数据严重失真。
部分企业在填报时,对自有生产设备产生的直接排放统计不全,遗漏了一些小型设备的排放;在范围2中,对于外购电力、蒸汽等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,若未明确基于地点(电网平均排放因子)和基于市场(绿电采购合同)的核算方法,且未清晰说明,也会被扣分。范围3排放涉及的类别多达15个,很多企业因难以统计,就草率对待,导致关键排放源遗漏,而范围3排放往往占企业碳足迹的很大比例,这一疏忽会严重影响整体评分。
数据质量问题频出
数据的准确性是CDP填报的根基。一些企业在收集数据时,缺乏严谨流程和有效核查机制。不同部门记录的能源消耗、用水等数据可能存在偏差,汇总时未进行校准。有些企业对难以获取的数据,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方法,如估算运输环节碳排放时,直接套用行业平均值,未考虑自身运输路线、车辆类型等实际差异。
数据的时效性也很关键,若使用过期的排放因子数据,会导致计算出的碳排放量不准确。此外,对于数据的不确定性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说明,在2025年新规下,这也属于扣分点。例如在计算范围1排放时,未标注设备计量误差及校准依据,会让数据可信度大打折扣。
目标设定与措施脱节
企业设定的减排目标要具有科学性和可实现性。若只是提出如“2050年实现碳中和”这类长远目标,却没有分阶段实施计划,CDP会视其为无效承诺。目标需覆盖范围1、2及重大范围3排放,且要有清晰的基线年、目标年和实施路径。
有的企业虽设定了目标,但在描述减排措施时,缺乏具体行动和时间节点,比如只说“将采用节能技术”,却未说明何时采用、采用何种技术、预期效果如何等。在应对气候风险与机遇分析时,若只是流于表面,没有真正识别转型风险(政策、技术、市场)和物理风险(极端天气),或者提出的应对措施不具体,也会被扣分。例如对于高温天气可能对生产造成的影响,仅简单提及,却没有详细的应对预案。
内部沟通不畅影响填报
CDP问卷填写需要多部门协同,然而不少企业存在部门壁垒。环保部门不清楚采购部门新引入供应商的环境表现;财务部门不了解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措施的成本效益。这就导致在回答供应链环境管理、成本投入等问题时,出现信息缺失或矛盾。在填报关于供应商碳排放数据时,采购部门提供的数据与环保部门掌握的标准不符,使得问卷逻辑混乱,无法准确呈现企业真实的环境管控状态,自然会被扣除相应分数。
联系电话:13810406181(微信同号)18918121525(微信同号)
上海总公司: 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4855弄115号4层
郑州分公司: 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西路32-128号锦艺国际中心A座15层
©2025 www.cticsr.com Copyright 上海合亦正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:138104061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