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产业如何借力CBAM实现出口结构升级

新能源产业如何借力CBAM实现出口结构升级

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的实施为新能源产业带来双重挑战:一方面,出口产品需满足严苛的碳足迹核算要求;另一方面,倒逼产业加速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重构。新能源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、市场协同和政策适配三重路径,将碳成本转化为绿色竞争力,推动出口结构向高附加值、低碳化转型。


一、技术创新驱动出口产品低碳化升级

(一)碳足迹精准核算与数据治理

新能源企业需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碳足迹管理体系。参考某风电塔筒企业的实践,通过工业互联网云端碳表实时采集生产环节碳排放数据,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材料供应链碳排放的可追溯。

例如,光伏组件企业可将硅料提纯、电池片生产、组件封装等工序的碳排放数据整合,形成符合ISO14067标准的产品碳足迹报告,满足CBAM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核算要求。同时企业需关注欧盟碳价动态,利用AI模型预测碳成本波动,优化出口定价策略。

(二)工艺革新与绿色技术应用

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生产环节碳排放强度是破局关键。例如,锂电池企业采用低温合成工艺替代传统高温烧结,可将正极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降低30%以上;氢能企业通过碱性电解槽(ALK)与可再生能源耦合,实现“绿氢”生产,其碳排放强度显着低于欧盟基准值。此外,企业可探索碳捕集与封存(CCUS)技术在生产端的应用,将捕集的CO?用于制备可降解塑料等副产品,进一步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。


二、市场协同构建跨境碳管理生态

(一)绿证与碳市场协同机制

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环境属性的唯一凭证,可有效抵扣间接排放成本。根据国内政策,企业购买绿证后,其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可按绿证对应电量进行核减。例如,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购买绿证,将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间接排放降低40%,从而减少CBAM补缴金额。同时企业需关注中欧绿证互认进展,探索绿证在欧盟碳信用体系中的应用场景,提升出口产品的绿色溢价。

(二)供应链低碳化重构

建立“龙头企业+供应商”的协同减排模式是核心策略。新能源车企可联合电池供应商、零部件厂商制定供应链碳减排目标,要求上游企业提供原材料碳足迹数据,并优先采购低碳铝、再生钢等绿色材料。例如,某光伏企业与玻璃供应商合作开发低铁钢化玻璃,通过优化熔炉能源结构,将单位产品碳排放降低15%,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供应链体系。


三、政策适配与合规能力建设

(一)国内政策衔接与制度创新

企业需把握国内碳市场扩容机遇,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。根据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》,新能源产业链上游企业(如电解铝、多晶硅)将逐步纳入碳市场,企业可通过配额交易对冲部分碳成本。同时,利用工信部《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》的政策红利,提前布局产品碳足迹认证,抢占欧盟市场准入先机。

(二)过渡期合规策略

在CBAM过渡期(2023-2025年),企业需重点做好数据报送与能力储备。根据欧盟要求,出口企业需按季度提交产品隐含碳排放数据,包括直接排放、间接排放及原产国已支付碳价等信息。企业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发碳合规SaaS平台,实现数据采集、核算与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,降低合规成本。同时,密切关注欧盟政策动态,特别是2025年CBAM修正案可能扩大的覆盖范围,提前调整产品结构与出口策略。


四、国际合作与标准话语权争夺

(一)参与国际规则制定

新能源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、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等机构的碳足迹标准制定,推动中国主导的核算方法纳入国际体系。例如,在光伏组件碳足迹核算中,推广中国采用的“从摇篮到大门”核算方法,替代欧盟默认的“从大门到大门”标准,减少因方法差异导致的碳成本偏差。

(二)区域市场协同布局

在巩固欧盟市场的同时,新能源企业可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开拓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例如,某储能企业在越南建设锂电池工厂,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电力降低生产环节碳排放,产品既满足CBAM要求,又可辐射东盟市场。此外,通过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框架下的绿色供应链合作,企业可实现区域内碳足迹互认,降低跨境贸易成本。

联系电话:13810406181(微信同号)18918121525(微信同号)

上海总公司: 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4855弄115号4层  

郑州分公司: 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西路32-128号锦艺国际中心A座15层  

©2025 www.cticsr.com Copyright 上海合亦正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:13810406181

沪ICP备2021006436号

微信关注

扫一扫

电话咨询

   18918121525

   13810406181

 cticsr@cticsr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