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的实施对全球碳定价体系产生结构性冲击,中国碳市场需在制度设计、数据治理和市场协同三个维度构建衔接机制,以应对欧盟碳价传导压力并维护产业竞争力。
一、中欧碳市场核心差异与衔接挑战
中欧碳市场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本质差异。欧盟碳市场(EUETS)采用总量控制与拍卖为主的配额分配模式,2024年碳价突破100欧元/吨,且覆盖电力、钢铁、化工等多行业的直接排放。中国全国碳市场则以免费配额为主,2024年碳价约50-60元/吨,覆盖范围暂限于电力行业,且核算范围包含外购电力等间接排放。这种差异导致出口企业面临双重碳成本:既要承担国内碳市场成本,又需按欧盟标准补缴差额。
数据治理标准不统一是衔接的主要障碍。欧盟要求出口企业提供全链条碳排放数据,且采用ISO14404等特定核算方法,而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实时监测设备和标准化数据采集体系。例如,某钢铁企业为满足CBAM要求,需追溯至上游铁矿石开采环节的碳排放数据,涉及供应链多层级数据协同,实施难度较大。此外,中欧在第三方核查机构资质互认、碳足迹认证规则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,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。
二、衔接机制构建的关键路径
(一)制度协同与配额互认
建立“碳价对标+配额互认”机制是破局关键。参考欧盟与瑞士的连接经验,可探索中欧碳市场配额部分互认,允许企业使用中国碳配额抵扣部分CBAM费用。例如,在过渡期内,按中欧碳价比例设定抵扣系数,逐步过渡到完全互认。
同时加快国内碳市场扩容,将钢铁、水泥等CBAM覆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统一行业核算标准,缩小与欧盟的制度差异。2024年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的实施,为全国碳市场制度完善提供了法律基础,可在此框架下细化配额分配、监测核查等规则。
(二)数据互通与技术赋能
构建“区块链+AI”的数据治理体系是衔接的技术支撑。通过区块链实现碳排放数据不可篡改和全流程追溯,解决数据孤岛问题;利用AI模型优化碳足迹核算,降低对欧盟默认值的依赖。例如,某电池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上游200家供应商的碳数据,结合机器学习预测碳成本波动,将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0%.
同时推动绿证与碳市场衔接,企业可通过购买绿证抵扣间接排放,降低CBAM补缴金额。2024年三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的通知》,明确绿证可纳入碳核算体系,为数据互通提供了政策依据。
(三)市场协同与政策适配
建立“国内碳市场+国际碳信用”的协同机制是长期策略。在国内层面,扩大碳配额拍卖比例,2024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拍卖占比已提升至5%,未来可参考欧盟经验逐步提高至50%以上,增强碳价信号强度。在国际层面,推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与欧盟碳信用互认,允许企业使用CCER抵扣CBAM费用。例如,某化工企业将捕集的CO?用于生产可降解塑料,其减排量通过CCER认证后,可按一定比例抵消出口产品的碳成本。此外,密切关注欧盟政策动态,特别是2025年可能出台的CBAM修正案,提前调整行业减排基准线和配额分配方案。
三、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
一是加快碳市场立法进程。推动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升级为法律,明确碳配额的物权属性,为碳金融创新和国际互认提供法理依据。
二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。由生态环境部牵头,联合商务部、工信部等部门,制定CBAM应对专项方案,统筹协调数据互通、配额互认等关键事项。
三是强化企业能力建设。通过“碳关税服务平台”为企业提供数据采集、核算和报送的全流程支持,降低合规门槛。例如,某科技公司开发的CBAM服务平台,可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报告生成的全链条线上化,帮助企业将数据填报效率提升60%.
联系电话:13810406181(微信同号)18918121525(微信同号)
上海总公司: 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4855弄115号4层
郑州分公司: 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西路32-128号锦艺国际中心A座15层
©2025 www.cticsr.com Copyright 上海合亦正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:13810406181